說到ます、ません、ました、ませんでした,
在大家的日本語第四課時,會開始學習到動作。
而說到動作的發生,就必須說明一個動作的"時間點"、"是否發生",
這就叫做:時態。
聽起來背起來似乎很簡單,可能會認為只要唸一唸、背一背就了事,但是在我們文采應用日文的教學系統裡,它是一個極為基礎卻非常重要的概念。
因為日文中所有動作句,絕對無法離開這四個的結尾,就如同英文的過去式必須加上ed一樣的關鍵且重要。何況,日文的結構是倒裝句型,需要以整個句子的尾巴來表明"時間點和是否發生"。只要搞懂這四個動作結尾,要解釋任何變化和理解意思都會變得相當輕鬆。
禮貌結尾(敬體) 常體結尾(口語)
ます 字典形
ません ない形
ました た形
ませんでした なかった
若動作發生在一般日常、現在、未來的時間點,再針對是否發生,可以將中文意思解讀為:
ます(字典形) ── 要做、會做、做~
ません(ない形) ── 不要做、不會做、不(做)~
若動作發生在過去的時間點,再針對是否發生,可以將中文意思解讀為:
ました(た形) ── ~了、~過了、有(做)~
ませんでした(なかった) ── 沒有(做)過~
所以發現了嗎?
日文非常在意的是"動作發生的時間點",接著再考慮"是否發生",這麼一來,便可把任何動作句,按照所想的意思來製作或解釋。想通了這一點,句尾的改變就不再困難,而且往後越來越深入的句型也不再難以看懂,所以時態的分辨可是相當重要的基礎唷!